二、理論研究
藏醫(yī)理論研究領域很廣,研究論文也不在少數,其中李先加、仁青東智的《〈四部醫(yī)典〉所述“疼痛”定義之芻議》(《中國藏醫(yī)藥》第2期)指出:疼痛是病人在不同病種的折磨下所反映出的臨床表現,疼痛的機理、性質、大小、特點、誘因等方面需要更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以有利于疾病的準確診斷。作者從《四部醫(yī)典》中篩選出30多種疼痛,以藏醫(yī)理論基礎為導向,都以傳統(tǒng)藏醫(yī)理論體系為后盾,進行分析、研究,并指出可以依靠疼痛的特性及誘因診斷出三大基因的盛衰紊亂情況。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借鑒,并進一步研究后推廣、使用。
仁青多杰、扎西頓珠的《臟腑與五官之間的關聯探析》(《中國藏醫(yī)藥》第4期)指出,臟腑與五官不僅是功能的細微相連,而且更是體內宏觀脈絡(白脈)的相連,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理論依據,證明此觀點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久仙加的《藏醫(yī)理論基礎三因學說概論》(《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2期)以藏醫(yī)三因學為基礎,論述三因學在生理上的正常功能、病理變化,診斷上的運用,對應治療要點等諸多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