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拉交換與親屬關系的互惠實踐——以西藏山南拉加里村為例/白賽藏草《中國藏學》2015:1
2.西藏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均等化研究/楊韋華《中國藏學》2015:1
3.納粹時期德國的西藏人類學研究及其影響/趙光銳《中國藏學》2015:1
4.文化調適與社會資本重建:以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為例/韋仁忠、唐任伍《中國藏學》2015:2
5.白馬藏族信仰與神靈體系的田野考察/格桑卓瑪、楊士宏、班旭東《中國藏學》2015:2
6.西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優(yōu)劣勢分析/劉天平、謝春花、孫前路《西藏研究》2015:1
7.藏族“說事”與刑事和解:一個法文化本相的比較/熊征《西藏研究》2015:1
8.冬蟲夏草產地的政治和文化傳導——阿尼瑪卿山蟲草社會的經濟人類學研究/范長風《西藏研究》2015:2
9.嘉絨藏族村落社會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為例/郎維偉、周勇軍《西藏研究》2015:3
10.藏民族心理認同機制探析/崔海亮、肖玲聰《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
11.對藏族大學生主流文化認同的思考/葛數金《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
12.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與表達機制的實證分析——以西藏高校6個學生樣本為分析對象/謝偉民、扎西、曹尤《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
13.西藏青年微信傳播與輿論引導方式解析/張玉榮《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2
14.藏傳佛教中的藏族家庭神圣空間探析——以拉薩市當巴社區(qū)為例/彭陟焱、葉健《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3
15.西藏農區(qū)婚姻習俗的傳承與變遷——以拉薩市甲瑪溝的婚姻家庭為例/金果?次平《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3
16.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政策的多元主體協(xié)作機制研究——基于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視角/徐麗敏、陳進、多吉、楊斌、扎西、巴珠《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2
17.我國西藏與東中西部地區(qū)社會保障差異分析/王海濤、孟健、咸麗華《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2
18.西藏高校藏族大學生就業(yè)勝任力現狀調查/肖鋮、羅玉正《西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5:1
19.簡述近十年以來西藏婦女扶貧及其成就/王超霞《西藏發(fā)展論壇》2015:1
20.淺析西藏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問題/趙銳《西藏發(fā)展論壇》2015:1
21.西藏牧民安居點社會管理問題研究/王文令《西藏發(fā)展論壇》2015:2
22.傳統(tǒng)社會控制:部落政權組織與制度運作——以甘肅藏區(qū)部落社會為中心研究/楊勇《青藏高原論壇》2015:1
23.瑪尼康在安多貴德地區(qū)藏族村落的社會功能/看吉卓瑪《青藏高原論壇》2015:1
24.藏傳佛教價值取向的現世化——以青海省互助縣QK村新建嘛呢康為例/李姝?!肚嗪I鐣茖W》2015:2
25.青藏游牧區(q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基于青海省班瑪縣和久治縣的田野調查/張海云《青海民族研究》2015:1
26.安多—瑪曲游牧藏族“兄弟共妻婚”芻議/劉軍君《青海民族研究》2015:1
27.族群內部差異與認同策略——馬蹄藏族鄉(xiāng)Z村藏族的認同研究/李靜、溫夢煜《青海民族研究》2015:1
28.民族社區(qū)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的探索——以尖扎縣吉利藏族移民社區(qū)項目為例/榮增舉《青海民族研究》2015:2
29.藏區(qū)公民基層政治參與的特征、趨勢和理性目標——以青海等省區(qū)的藏族聚居區(qū)公民基層的政治參與為例/薛紅焰《青海民族研究》2015:2
30.藏族的地域特點及相關問題——兼論康區(qū)之特點/石碩《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1
31.藏族游牧生計方式變遷中的文化影響——對甘南夏河縣的調研/切排、許凱渤《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
32.禮物交換與佛教經濟學——一個西藏“寺院—村落”共同體的互惠與團結/王玥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
33.青海藏區(q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跟蹤調查——以尕巴松多鎮(zhèn)、隆務鎮(zhèn)13個村為例/張興年《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
34.青海藏區(qū)鄉(xiāng)鎮(zhèn)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與和諧社會構建/李廣斌《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2
35.滇川藏毗連藏區(qū)多民族族際共生關系的演變及其調適——一個演化博弈的視角/李燦松、景鵬、周智生《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
36.社會宏觀因素對西藏自治區(qū)民族關系中的內隱偏見影響研究/張軍《西北民族研究》2015:1
37.藏區(qū)青年僧侶思想狀況調查——以青海省T寺和L寺為樣本/馬永孝《攀登》2015:1
38.青藏地區(qū)公職人員對宗教生態(tài)的認知——對青海省公職人員宗教生態(tài)問題調查問卷的分析/何啟林《攀登》2015:3
39.藏區(qū)刑事和解習俗的特點及成因分析——以甘孜藏區(qū)為例/劉樹國《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1
40.現代化背景下珞巴族社會文化的變遷——西藏林芝地區(qū)米林縣南伊鄉(xiāng)瓊林村的調查/王靜雯《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3
41.“化外”的村落與“自在”的社會——對一個藏邊村莊神山、阿曲與社會的人類學考察/劉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
42.根文化意義及移民的適應性困惑——以甘肅藏族村落GL村的調查為例/王曉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
43.藏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探討——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徐學書、喇明英、廖海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
44.西部民族地區(qū)水電開發(fā)中“新貧困”難題破解——基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水電開發(fā)農村移民的實地調查/陳鷹《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
45.影響農民工進城定居的因素分析——基于云南藏區(qū)的問卷調查/王德強、唐菓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1
46.三江源地區(qū)生態(tài)移民的社會適應與社區(qū)文化重建研究/祁進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3
47.國內藏族流動人口的生存現狀及其社會融入調查分析——基于國家衛(wèi)計委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的探討/李燦松、周智生、梁海艷《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5:1
48.藏區(qū)寺院與鄉(xiāng)村聚落共生關系——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蒙沽寺為個案/娥滿、周智生《云南社會科學》2015:2
49.論西藏藏族大學生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張金洪、蒲瑤《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2
50.嘉絨藏族村落社會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為例/郎維偉、周勇軍《民族學刊》2015:2
51.當代東北地區(qū)藏傳佛教現狀調查/王佳《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2
52.維、藏、蒙族青年國家認同研究/劉涵慧《中國青年研究》2015:3
53.當代藏族尼眾新教育體系的調查研究/白瑪措《宗教學研究》2015:3
54.藏族習慣法與社會群體性事件的危機干預研究/嚴雪梅《貴州民族研究》2015:6
55.從族際通婚看海晏縣蒙藏民族關系/元旦姐《民族論壇》2015:1
56.西藏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研究/趙銳《戲劇之家》2015:3
57.西藏鄉(xiāng)村的土地改革及經濟變遷——以朗塞嶺村為中心的考察/方素梅《中國藏學》2015:3
58.西藏自治區(qū)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情況調查評估報告《西藏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執(zhí)行效果調查評估》課題組/陳東升、楊宗彪、郝少奇《中國藏學》2015:3
59.近五年來西藏藏漢民族關系調查報告/張軍《中國藏學》2015:3
60.覺木隆巴的前世今生/桑吉東智《中國藏學》2015:3
61.藏尼走廊吉隆溝達曼村人的族際交往與身份認同關系調查/劉勇、納森《中國藏學》2015:3
62.牧民的禮物世界——以西藏那曲嘉黎縣為例/白瑪措《中國藏學》2015:4
63.西藏的兄弟共妻:社會生物學理論的試驗/辛西亞?M?比爾、Melvyn?C?戈爾斯坦、堅贊才旦《西藏研究》2016:6
64.西藏農戶對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的意愿分析/任躍旺、尚杰等《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4
65.西藏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特征研究——基于對拉薩市周邊農村的調查/趙燕《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4
66.藏族傳統(tǒng)社會道德生活方式及其特點研究/余仕麟《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4
67.民族社會整合視角下的甘青藏區(qū)回商(1944—1949)/馬磊《青海民族研究》2015:3
68.近代康區(qū)公共生活中的漢藏關系/鄒立波《青海民族研究》2015:3
69.試論近代藏邊社會糾紛解決中的司法實踐——以甘青藏族聚居區(qū)為考察中心/高曉波《青海民族研究》2015:3
70.試論康區(qū)的人文特點/石碩《青海民族研究》2015:3
71.后藏農村多偶婚姻現狀及其原因——以日喀則夏魯村為例/譚斯穎《青藏高原論壇》2015:4
72.論民族雜居地區(qū)族群和諧的社會基礎和內在機理——對海南州貴德縣四個民族雜居村落的調查/華熱?多杰《青藏高原論壇》2015:4
73.跨文化視域下的青海藏族作家雙語創(chuàng)作生態(tài)調查研究/丁瓊《青藏高原論壇》2015:4
74.拉卜楞“寺院型”城鎮(zhèn)化研究(1709—1949)/李穩(wěn)穩(wěn)、肖堃《青藏高原論壇》2015:3
75.甘南迭部藏族的“哈尼”組織研究——以多兒鄉(xiāng)達益村為例/加毛《青藏高原論壇》2015:3
76.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青海藏區(qū)的初步實踐/來君《攀登》2015:6
77.東西部生態(tài)文明建設規(guī)劃及實踐比較分析——以杭州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許智釔、裘國平、胡沂佳、嚴力蛟《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5:4
78.大眾傳播語境下甘南藏區(qū)社會交往觀嬗變的實證研究/張碩勛、王曉紅、何星潔《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15:2
79.迪慶藏區(qū)藏傳佛教寺院尼眾社會保障現狀調查研究——以德欽縣書松尼姑庵為例/王玉琴《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3
80.藏族骨系血緣外婚制的“非正式制度”解析——基于文獻稽考與安多農區(qū)的田野實證/劉軍君《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1
81.“創(chuàng)傷經歷”與幻想記憶——藏邊社會民間敘事研究/鐘進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1
82.心像?物像?繪像:阿尼格冬與藏邊社會地方歷史的圖像隱喻/李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12
83.西藏藏漢民族關系調查研究/張軍《云南社會科學》2015:4
84.論西藏藏族婚姻形態(tài)習慣與國家法的會通/李春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4
85.藏區(qū)差異性城鎮(zhèn)化動力機制及其二元結構特征——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為例/李雪萍、丁波《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6
86.社會資本與移民適應: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失調與修補/韋仁忠、唐任伍《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4
87.90后藏族大學生婚戀觀的質性分析/魏蕓梅《鄂州大學學報》2015:5
88.西藏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現狀及相關問題研究/肖彩波、劉紅衛(wèi)《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9
89.論宗教信仰對藏族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影響/陳博《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5
90、社會變遷中的族群認同——以甘肅宕昌縣藏族鄉(xiāng)為研究視角/杜東芳、李明瓊《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4
91.青海藏區(q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解決機制研究——以同仁草山地界糾紛為例/閆自敏《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6
92.法人類學視野里的藏族社會家庭生活及其隱形規(guī)則——以天祝藏族自治縣代乾村為例/馬三寶《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7
93.黃南州同仁縣生態(tài)移民權益法律保障的調查與研究/李秀萍《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9
94.藏族群眾行使參與權對創(chuàng)新藏區(qū)社會治理模式的作用和啟示——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幾起事例為據/黃微、周良艷《民族學刊》2015:4
95.絲路沿線民族地區(qū)青少年宗教信仰現狀及特殊性分析——以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調查為例/王永智、王金燕、王郡《世界宗教文化》2015:4
96.西藏生態(tài)移民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葛數金《人民論壇》2015:21
97.西藏藏族農牧民外出務工群體問題研究——基于西藏8縣農戶調查/孫煥明《農業(yè)與技術》2015:13
98.云南藏區(qū)寺院與鄉(xiāng)村聚落傳統(tǒng)共生關系初探——以供施關系為線索/周智生、王麗萍、李燦松《學術探索》2015:6
99.甘南藏區(qū)少數民族國家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甘肅省合作市的調查/王竹溪、張文政《社會科學論壇》2015:6
100.甘南藏族地區(qū)居民法律意識的特征及鍛造/郭凱娟、周曉濤《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15:6
101.安多藏區(qū)“債務慶祝”的法人類學初探/熊征《廣西民族研究》2015:6
102.拉薩市乞討的未成年人生存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上官婉婧、尼珍丹增、卓嘎《經濟研究導刊》2015:6
103.藏區(qū)民間調解的實證研究——以四川S藏區(qū)為例/葉曉彬《行政與法》2015:10
104.藏族部落—寺院—村落“共生”效應研究——以甘南州碌曲縣為例/王錄倉、李巍《經濟地理》2015:4
105.寧瑪派密修師的防雹儀式研究——基于生態(tài)人類學的視角/完麻加《西藏藝術研究》2015:3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