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鋒旭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3-12-01 19:34:00 | 來源:西藏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拉薩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西藏“五期疊加”階段性特征,緊緊圍繞“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特別是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刻領會建設教育強國對民族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期待,發(fā)揮排頭兵作用,積極探索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系統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效途徑。

一、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教育工作全過程。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以“第一議題”“三會一課”、中心組學習、理論讀書班為抓手,將集體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系統學習黨中央確定的主題教育學習材料,深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思想偉力和真理力量。結合工作實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切實增強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導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程,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本質特征,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要大力推進中小學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深入實施“培根鑄魂”工程,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黨管意識形態(tài),支持學校黨組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將中小學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

二、堅持思想筑基,優(yōu)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向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致信中,深刻闡述了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將“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置于教育家精神首位,凸顯了理想信念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教師隊伍作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第一資源,必須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先行一步。要將師德師風放在首位,圍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總體維度,優(yōu)化師德師風建設體系,引導廣大教師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勇于創(chuàng)造世界奇跡的國之棟梁。要積極推進“雙培養(yǎng)”機制,把黨員教師培養(yǎng)成業(yè)務骨干,把業(yè)務骨干培養(yǎng)成黨員,特別注重思政教師、德育專干、班主任等隊伍建設和黨員培養(yǎng),發(fā)揮好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推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堅實的隊伍保障。深入實施“強師提能”工程,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教師言傳身教,引導廣大學生永遠聽黨話、跟黨走,通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堅持培根鑄魂,做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主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要突出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遵循“大思政”運行邏輯和建設規(guī)律,系統構建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拉薩市在西藏自治區(qū)率先成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共同體,率先組建地市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導委員會,充分發(fā)揮市級思政學科基地示范引領作用,在全市大中小學廣泛開展講好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強團結”故事系列活動,發(fā)揮西藏首府排頭兵作用,把增進共同性作為前提和方向,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思政金課”。要堅定文化自信,重視文化引領,通過立體呈現意蘊厚重、內涵豐富、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著力營造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發(fā)揮文化環(huán)境的隱性潤育作用,讓學生深刻感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四、堅持知行合一,建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一戰(zhàn)線

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資源共享和協同育人有效實施。強化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通過開展家庭教育公益巡回大講堂、家長云課堂等系列活動,引導家長提升科學教育觀念,傳承優(yōu)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特別是通過家長老人介紹新舊西藏對比和親身經歷的生活發(fā)展變化,切實發(fā)揮潛移默化的道德啟蒙作用,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要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發(fā)揮西藏首府資源優(yōu)勢,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主動與西藏博物館、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等單位加強合作,建立拉薩市思政教育一體化實踐基地,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和資源清單,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要發(fā)揮援藏優(yōu)勢,用好援藏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到區(qū)外參觀學習,通過同畫一幅畫、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課和“見字如面”書信交友活動,促進各族學生在同學、同玩、同樂中深度交融,增進友誼,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五、堅持數字賦能,開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領域新賽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發(fā)揮教育數字化的科技優(yōu)勢,將網絡陣地打造成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新領域新賽道,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頻度、強度、韌度上下功夫。頻度上轉化模式,拓展與兄弟省市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方式;強度上體現質量提升,更加關注本地學生實際獲得;韌度上注重可持續(xù),從一時一事轉向一生一世。要依托數字化手段拓展交往交流交融時空,廣泛開展云合唱、云朗誦、云課堂、云聯歡等線上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擴大受益群體。依托數字化手段拓展教育資源,開展“云游博物館,共筑中國夢”系列活動,邀請西藏自治區(qū)和援藏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西藏學生量身定制線上思政課、光影思政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依托數字化手段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教育系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塑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動能新優(yōu)勢。

【來源:《西藏日報》2023年11月20日第6版;作者樊鋒旭、周曉宇、格桑德吉,單位分別為拉薩市教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拉薩市教育局;本文系西藏自治區(qū)教育科學研究2022年度重點課題(項目編號:XZEDKP220008)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