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首頁
中心概況
國內藏學
國際交流
專家學者
學術平臺
走近藏學
中心簡介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組織架構
人才隊伍
重大項目
黨建工作
研究機構
科研動態(tài)
專家觀點
外事活動
國際藏學
珠峰獎榮譽獎獲得者
國內藏學專家
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
全國藏學工作協調會
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
藏學珠峰論壇
藏研中心專家講壇
重大調研項目成果交流匯報會
青年藏學會
首頁
>
學術專題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專家觀點
蒙曼:如何從古典詩詞看見中華民族共同體?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燦爛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本身就映照出中華民族和衷共濟的歷史進程,情感交融的精神光輝。
邊巴拉姆、劉榮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統一路徑——以西藏精準扶貧與鄉(xiāng)村振興銜接為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效取決于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特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具體支撐工作是不是堅持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統一路徑的內涵。作為黨集中統一領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支撐工作之一,推進精準扶貧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著眼點、著力點與突破口及最佳典范與生動實踐。以西藏為例,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消除絕對貧困,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物質基礎,解決深度貧困,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銜接鄉(xiāng)村振興,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路徑,以生動實踐與顯著成效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統一路徑的內涵。
黃金東:挖掘古籍時代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古籍事業(yè)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要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古籍文獻,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要充分挖掘古籍時代價值,加強對古籍的保護、整理、挖掘,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滋養(yǎng)。
劉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以西藏民居壁畫中的中華文化意象為例
對西藏民居壁畫多層面美學梳理與學理分析,綜合藏漢民族的歷史文獻和民俗審美等多學科研究成果進行論述。西藏現當代民居壁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漢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構共性和藝術樣式上的“類質同象”性,顯示其象征意義的美學內涵和自古以來藏漢民俗文化間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當代民居壁畫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要進一步挖掘其蘊含的美學價值。
孫海悅 | 民族古籍: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兑庖姟诽岢?,推動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推動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文獻整理研究和譯介出版,加強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門等古籍工作專業(yè)機構建設等。
田茂旺 | 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的表達:打箭爐商貨的類別、技藝與消費
清代打箭爐市場的興起日益成為連接漢藏物資與文化交流的重鎮(zhèn)。在人們經濟行為的生產、交換與消費過程中,打箭爐流通的商貨有輸入型、輸出型和漢藏文化元素結合型類別,其產品的類別、技藝與消費呈現出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元素與符號。
林繼富、楊文:藏族民間歌謠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向度
藏族民間歌謠歌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下而上”的情感向度,多民族共同家園建設、建構的過程,充分反映民間歌謠記錄、表達西藏及其他相關地區(qū)多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需要。
廉湘民: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班瑪更珠:雪域高原“大學者”,如何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
在雪域高原歷史上,不同時期都出現過很多班智達,他們勤學苦修、學富五明、辯才無敵、著作等身,為藏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嘔心瀝血。
馬戎:重讀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爭,有何當代啟示?
?今天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向中華政治與文化傳統的某種回歸。
李然林、嬋娟|文化線路遺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資源
文化線路遺產是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各民族長期交往互動而形成的文化遺產。
石碩:康區(qū)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歷史基礎、獨特地位及示范作用
我國民族格局中,存在一些民族聚居區(qū)之間的重要連接地帶,這些連接地帶往往是多民族密切交匯地區(qū),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碩、王鑫源: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認識藏傳佛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歷史與現實基礎
從現實基礎看,藏傳佛教為青藏高原及周邊多民族群眾所信奉,貼近民眾生活并對信眾有較大影響,可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團結青藏高原及周邊各個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積極作用。
趙樹明:推進新時代西藏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擘畫了新的奮進藍圖,為我們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張彤、閔天怡:華章璀璨——多元一體的中華建筑文化
?泱泱中華,赫赫文明;宅茲中國,萬物生養(yǎng)。在這片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廣袤土地上,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薪火相傳。
閔天怡 | 互鑒融通:高原建筑聚百境雪域勝景昭中華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建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為引導社會各界準確認識中華建筑的發(fā)展歷史和取得的燦爛成就,進一步彰顯中華建筑文化魅力,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民族報與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特共同開設“中華建筑文化”專欄。
馬扎·索南周扎:青藏高原民族建筑研究70年回眸
在亞洲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自東南的緬甸北部向西北的克什米爾連綿兩千多公里,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載托著一片廣袤雄俊的高原,呵護著一片自高原綿延至太平洋富庶的沃土。這座山脈不僅成為東亞大陸和印度板塊之間天然的地理氣候屏障,而且孕育了福潤亞洲東部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和養(yǎng)料。這片高原就是位于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也是目前已知孕育人類文明和人居環(huán)境的極限地理環(huán)境。
索南多杰:科學保護開發(fā)藏文古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搶救保護工作,對古籍文獻的傳承和發(fā)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沈衛(wèi)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藏傳佛教中國化
們不但要把藏傳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應該把漢藏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認同,進而把中國境內的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傳統聯結起來。
雪域高原上,中華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從古至今不曾中斷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掘,喚醒深埋在泥土里的歷史;透過古老的壁畫,人們聽到了歷史的回音——在這片蒼茫的高原上,中華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從古至今不曾中斷。
1
2
3
4
5
6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